位於安徽南部的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所在之地。走進這蓮花佛國的山門,極目所望,發現這裏所有的寺院與普通的皖南民居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寺院、尼庵與民居好像只有用顏色才能區分。在這裏的寺院中也總能找到黛瓦、天井、馬頭牆,木雕這些鮮明的徽派建築特點。
九華山的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這裏有一種窗戶叫做檻窗,一般的大型建築上面,或家庭建築上面都有這種檻窗。寺廟也結合了徽派。為了採光的需要,寺廟窗戶比較大,有玻璃。還有一種窗戶,這個叫裙板、腰板。上面是採光用的檻窗,再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天井,在徽派建築中叫做泗水歸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個屋簷落下的水仍然歸到明堂裏,天井的作用是通氣、採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裏,所以雖然是寺廟,但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築融會在一起。
九華山的建築,除了粉牆、青瓦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牆體高大的馬頭牆。在鄰家房屋失火時能夠阻擋外面的火勢,保護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牆。
像九華山的祗園寺,始建於明代,擁有一百三十餘間寮房,是九華山規制最為齊全,規模最為宏大的叢林寺院。佛家所講的“叢林”,即“十方叢林”,是以南北東西四面和八角,再加天、地為十方,形容僧人眾多如林木叢聚之意。然而,如此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它的山門卻並不富麗堂皇,只開了一個歪置的小門。這是為什麼呢?
走進歪置的山門,穿過天王殿,沒有直接看到想像中的大雄寶殿,而是要沿著一條斜向的路拾級而上,會猛然發現原來大雄寶殿就在身旁!
稍有佛教建築常識的人會立即發現,祗園寺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建築及其他殿堂均未按照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中軸線對稱的模式來佈局。從建築格局上看,我國建築群體的平面佈局,多為均衡對稱,設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一般佛寺的建築,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這是世界聞名的故宮,是中軸對稱式建築的典型。這樣的建築模式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然而在祈園寺卻絲毫看不到這樣的建築方式。
是什麼讓古人把祗園寺建造成如此的形式,這裏有什麼講究或是某種用意嗎?
由於山勢的原因,祗園寺並沒有建成傳統的中軸形式。由於大雄寶殿是佛教裏最重要的建築,當時的人們則依山就勢,把大殿建在高高的臺階上。從山門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寶殿,等級的上升,也是比喻僧人修行品位的提升。
從建築方面講,這個寺院,主要是都綱式建築,自由都綱式建築,以大雄寶殿為都,以周圍的附式建築為綱,所以,您會看到大雄寶殿的周圍有講堂,有禪堂,有僧寮,有課堂等等,圍在大雄寶殿的周圍。所以講,這叫都綱式建築,是九華山祗園寺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這裏地形複雜,山多地少,建築用地狹窄,修建房屋必然要依山就勢。而建築在花崗岩山崖上的寺院,也就成為懸寺。
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始建於明代,同祗園寺一樣,也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這座寺院修建於摩天嶺上,如一座古老的城堡,佈局曲折幽深、氣勢恢宏壯麗。從不同方位觀察百歲宮時,會赫然發現在每一個角度看到的樓層竟然各不相同。從山門的這個方向看只是一層樓,大殿的廂房是兩層樓,然而從後門看,則是一座高達55米的五層樓。
在百歲宮大殿中,在佛龕之下有一塊天然的山石,它被稱為龍頭石,原本是這座山峰的最高點,當年人們修建百歲宮時,就巧妙地把它利用為大殿的基梁。目前這座寺院供奉著無暇僧人的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