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謂“邛籠”,《後汗書。西南頤傳》雲:“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數丈,為邛籠”。
關於這種奇特的建築形式,史料中多有記載。早在唐時,李賢注:“邛籠,案今彼土頤人呼為雕也”。又有清人陸次雲“峒溪纖志》載:”松潘,積雪凝寒盛夏不解。人居累石為室,高者十餘丈,名曰雕房“《章古屯志略》雲:”石碉,形制有二:或如方幾,或似菱花,下寬上銳,自五六丈至數十丈不等,悉以亂石砌成,碉底六七丈,中棧以木,下臥畜牲,中置鍋樁,上數層儲良溴什物,遠望聳如束筍,高出雲霄“等等。
1.1 邛籠的分佈與分類
1.1.1 邛籠的分佈
岷江上游走廊以松潘縣與南坪縣交界的弓杠嶺岷江發源為起點,貫穿松潘,茂縣,汶川三縣,長約340公里。自戰國以來,該走廊為南下的羌人佔據。由於該地區比較集中分佈了羌族的碉房建築,尤其是坐落山頂達十餘丈的高碉,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然後仔細考察橫斷山脈區其他的兩條通道,即西部的金沙江與雅礱江走廊和中部的大渡河走廊,就會發現“凡川西諸土司直至西藏,人民所居皆同此制”。
1.1.2 邛籠的分類
不同的分類方式有不同的側重點,邛籠的分類方式有多種:一種就是按照建築的具體形態進行區分,邛籠的造型按外觀分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四種。現存石碉中以四角碉最為常見,大多建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平面通常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漸內收的方錐形高臺。底部邊長5-8米、牆厚0.70-1.10米,碉樓高度低者巧米、高者逾50米,其中以高27-37米者居多。四角碉屬最為古老的一種石碉造型。五角碉則多因建碉地點為斜坡地,為增強石碉臨坡地下方一面牆體的受力強度,將該面牆體逢中線部位砌出一道突出牆面約0.10-0.20米的角以支撐牆體中部,屬於四角碉的變形。五角碉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於臨坡地下方的長邊中部。砒秤石碉數量較少,其中以羌族地區略多見,最高有達34米者,一般高度在20餘米。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與角之間呈內凹的弧形,六個角明顯突出,立面上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石碉的內部平面呈圓形。六角碉通常較高大,低者20餘米、高者30餘米,內部分隔為9-13層。石碉底部每邊邊長(角兩側邊)3-3.50米、牆厚0.70-1米。六角碉從數量上亦較少見,現存嘉絨藏族地區的六角碉皆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修建,羌族地區現存六角碉皆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修建。八角碉是各種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築藝術水準最高的一種,流行於清代嘉慶??鹹豐年間。此種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底部每邊邊長(角兩側邊)多在2米左右。外部八角突出,內部則呈圓形,結構與六角碉相同。八角碉的高度低者20餘米、高者達43.20米。石碉內部亦按高度分隔成9-13層。各種石碉的人碉大門除極個別在底層開設外,大多在2-4層設置碉門,碉門距地表往往高達7-10米以上。中、上部各層則於不同方向的牆面上錯位開設通風、觀察、射擊孔。嘉絨藏族和羌族石碉造型大同小異,僅羌族的四角碉頂部靠後部有升起的照樓,而嘉絨藏族的四角碉四角頂端作尖角聳立。從總體上來看,嘉絨藏族的石碉較羌族的同類形石碉修建技術更高,碉身石牆面平整、石塊間的縫隙較小,碉角線由下至上極為端直,羌族石碉在這些方面則略有遜色;另外還可以按照居住的主體??不同的民族劃分,即藏族名居、羌族碉房以及彝族的土掌房,從而考察他們之間的異同處,瞭解不同民族文化北京下同一居住類型的不同演化;也可以按照邛籠的砌建材料分類,即片石材、鵝卵石材、版築土材、板築木材等,瞭解修建過程中人們對於材料的利用;還有則按照建築的等級分類,一種為普通的平民居住生產用房,一種為土司奴隸主使用的官寨,可以瞭解比較普通和特殊之間的關係顧炎武說:“威、茂、古冉馳地,累石為巢以居,如浮圖數重,門內以楫木上下,貨藏以上,人居其中,畜圈於下,高二三丈者為雞籠,十餘丈者謂之碉”。也就是說,分為高低兩部分,高者為防衛儲藏用,低者為日常生活用。
2、邛籠民居
2.1 邛籠民居的建造
對於邛籠的建造,李心衡《金川瑣記》卷二中就有記載:“蠻俗造屋盡用土,蓋先砌石作牆,架巨木為梁,以雜木橫搭之,蓋土於其上,築之令極堅,雖傾盆大雨不能漏,唯淫雨數日,須加土再築。其碉樓及一切牆垣俱亂石,遠望作小裂紋,頓齊如倒削,雖漢人登之不能動寸步。
在修房前,首先要考慮的是房屋的向陽背風。如羌族,為了飽暖通風,住房多採取向陽背風、封閉及層高較低的等方法。住屋的方向、門窗的開口,大都避免常年主導風向,向南方或朝東南,樓層的背面,東面和西面牆身及底層各牆都不開窗。由於住屋層數多而層高較低,牆壁較厚,窗洞矮小,以致下麵各層室內採光、日照、通風均感不足。因此他們便利用梯井、天井、天窗等方式以彌補側窗之不足。
2.2 邛籠民居的基本特徵
2.3 地質條件
邛籠的分佈地帶多處於亞歐板塊、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之間,受到這些板塊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擠壓,形成了地質結構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地質構造複雜,地震頻繁。
2.4 居住的模式
研究平面功能的佈局是研究居住模式的重要組成。這裏麵包含兩個主要內容:
2.4.1 樓層功能的使用狀況
邛籠民居的主人??藏、羌、彝民族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和嚴寒的氣候客觀上決定了它的樓曾功能佈局。一般說來,邛籠民居由三個不同標高的層面組成:地面層為過東的牲畜提供禦寒場所同時也是雜物堆放間;中間層為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主室所在(也有喇嘛的經堂設該層);最上一層通常為半開敞房屋(又叫照樓),半為曬壩,間或經堂。
2.4.2 主要生活層面的具體佈局
邛籠建築一般空間高度多在2.3-2.6米之間。中間層面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一般由主室、儲藏室、臥室及樓梯間組成,基本上各有定型。早期的房屋較為簡單,多無臥室,家人的活動均在主室中,共睡一屋,如夏日遊牧之帳篷(另外有在基本模式上衍化出帶有夏日臥房的建築平面佈局以及底層無圈養牲畜而直接住人的模式,這可能是生產方式更加趨近農耕使然。)頂層的罩房和平臺事實上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十幾個平方米的臺面在不平的山地中創造了平整的空間,是農事的延續的場地,是活動的場所,是私家的領域,同時也是祭祀、敬神的地方。
3、邛籠石碉作為軍事建築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軍事防禦始終是石碉的主要功能,修建幹交通要衝、關卡、村寨人口或村寨內、石碉房後部的石碉一般皆是此種軍事防禦石碉。當發現有敵人來攻之時,人們還可利用石碉頂部燃放烽火或傳聲示警。此種功能的石碉造型以四角碉最常見,皆碉高牆厚,加之多依山守險,易守難攻。清朝乾隆十一年至四十一年(1746-1776年),因大、小金川土司之爭而導致朝廷三次用兵其地的“大、小金川之役”,用兵歷時13年、動用17省兵力、耗銀七千萬兩,號 |